文/記者李芯
將階梯式視聽教室打造成特教生專屬的室內攀岩場,改造雜物間成為讓孩子能開啟內心對話的諮商空間。「學美・美學——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」邁入第六年,今年共有21所學校參與。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出席成果分享會指出,校園的建築、空間都是不會說話的老師,默默傳遞許多共同價值,或是對社會批判的反思。
教育部及台灣設計研究院5月27日至7月27日在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內的台灣設計館推出「學美・美學」計畫年度展覽「學美場景Action!」分享全台各地校園的美感設計改造故事。
鄭英耀致詞時說,日前至中國醫藥大學了解學校美術館的規畫,知道他們找了建築師法蘭克·蓋瑞(Frank Gehry)親自設計,也讓他反思過去在世界各國交流、旅遊的經驗,很多非常美的建築其實都在傳遞一些訊息,包含地文化、人類智慧的累積。他表示,校園的建築、空間都是不會說話的老師,默默傳遞許多共同價值,或是對社會批判的反思。
建築師林可方、陳宣如將台東大學附屬特殊教育學校的階梯式視聽教室,改造成全台首座特教生室內攀岩場。建築師以原民神話繪本「樹上的魚:Lokot鳥巢蕨」為設計靈感,按照階梯教室原本的結構、高低落差,轉化為不同挑戰強度的攀岩設施,從有軟墊的簡易攀爬牆,到中階難度報時路線,還有高階攀岩結合繩索挑戰,讓不同能力的特教學生都能強化肢體發展。
今年也有學校改造學校輔導空間,如台北市新湖國小與設計團隊時刻建築,在原本的一個諮商室外增加兩個新的空間,入口玄關為藍白色系,往內的晤談空間是溫暖粉橘色系,再進入深處則是藍色系為主的冷靜區。屏東縣大成藝術實小與設計團隊拾五設計,將原本堆滿雜物的閒置空間,改造成諮商與多功能探索空間,打破既有圓形場域,以偏移圓形與正舉行組合塑造空間,營造非對稱的空間感,希望能讓人放下外在束縛、開啟內心對話。
高雄市鳳山國中多年來將社會情緒學習融入表演藝術課程,圓圖設計以情緒的海浪為靈感,透過曲線牆與黑布幕創建出如浪花起伏的劇場,實踐「創意舞台」主題下,表藝教學與情緒課題並重的精神,讓學生在具包容感的空間裡構築內心的力量。
原文出自《好讀周報》830期